「600830」宏观|市场波动背后的三个关键宏观变量

最近一个月以来,全球股票市场波动加大。在这篇报告中,我们总结提炼出市场波动背后最为关键的三个宏观变量,即:1)海外经济恢复预期上修;2)对大宗商品涨价持续性和通胀走势的讨论;3)流动性拐点问题。通过这三个问题的分析,我们认为,与去年相比,今年已经是一个较为不同的宏观背景,除了从去年中国经济“一枝独秀”转向今年全球经济“共振复苏”以外,流动性环境也已经出现了明显差异,而对通胀的问题我们建议放在一个更具历史性的视角去分析观察。

对全球经济预期的上修集中体现在美债收益率上行。

「600830」宏观|市场波动背后的三个关键宏观变量

随着全球新冠疫情新增确诊病例数从1月初以来的不断下降,叠加英国、美国、欧盟国家疫苗接种速度的加快,以及拜登政府1.9万亿美元刺激方案的签署生效,市场对全球经济在今年迎来快速恢复向好的预期逐渐升温。OECD对美国2021年经济预期增长率为6.5%,与上次的预期值(3.2%)相比,大幅上调了3.3个百分点,是主要国家中上修幅度最大的。

全球经济预期的上修集中体现在美债收益率的上行。相比去年12月的平均国债到期收益率水平,美债的上行幅度相比欧日更大。美债利率目前仍是全球资金定价的无风险利率中枢,美债利率的快速上行,是这一轮市场风险偏好和资金风格调整的重要诱发因素。从美联储的政策取向和美债期限利差的历史变化分析,预计美债收益率今年高点在1.7-1.8%左右,突破2%的难度较大。

通胀预期已经走在了前面。

如果以美债名义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之差来衡量通胀预期的话,我们看到,市场已经给出了较强的通胀预期。如此的通胀预期快速上行上一次还是发生在2009年。从2009年之后的货币宽松和商品价格变化的历史来看,单纯基于流动性过剩来推断大宗商品长期走强的逻辑应该谨慎对待,当前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分析还是基于供需变化。

国内的CPI、PPI走势可以从不同侧面类比2011年和2016-2017年。关注可能的“输入性通胀”问题有点类似2011年,需要关注PPI更强于CPI有点类似2016-2017年的“去产能”时期。但不一样的是,2017年在房地产景气度提高、全球经济共振恢复的条件下,中国经济出现暂时的过热的苗头,中国人民银行也在全球货币政策变化的背景下进行了政策应对。今年就目前来看,经济不太可能走向过热,货币政策也没有明显转紧的必要。

市场流动性的逻辑已经与去年较为不同。

我们在《宏观经济每周聚焦-流动性的三个层次》(20210207)中,详细分析了如何评估和分析不同层次的流动性。根据我们的观察,狭义流动性拐点(以银行间利率水平衡量)出现在去年4月份;广义流动性拐点(以社融和M2增速来衡量)出现在去年10月份;市场流动性拐点(以新成立基金份额衡量)可能出现在今年2月。需要强调的是,社融、M2在2月出现超预期反弹,这并不意味着广义流动性会再次趋势性扩张。数据读数的超预期,既有基本面较好的因素,也有很强的节奏问题。3月社融增速预计将回到13%以下,全年稳步回落态势不变。

发布于 2023-04-18 09:04:32
收藏
分享
海报
22
目录